聆听健康丨合理膳食如何改善慢性病
维持健康体重: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,如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。合理膳食应保证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,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食物,以维持健康体重,减少慢性病的发生风险。例如,少吃油炸食品、甜点、碳酸饮料等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低热量、高营养的食物。
维持健康体重: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,如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。合理膳食应保证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,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食物,以维持健康体重,减少慢性病的发生风险。例如,少吃油炸食品、甜点、碳酸饮料等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低热量、高营养的食物。
为做好淄川区2025年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,提升学校传染病识别及疫情应对处置能力,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儿童入学、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补种工作,同时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,倡导“三减三健”理念,管理体重,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。5月29日上午,淄川区疾控中心联合淄川区
为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,提升全民慢性病防治意识和技能,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,我委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慢性病防治、体重管理等科普作品征集活动。活动期间,各地、各单位高度重视,积极响应、广泛发动,共遴选推荐908件作品。
一个扎眼的事实:美国街头逛超市的白发老人,拎着购物袋健步如飞;而我们这边,很多五六十岁的人,已经常年跑医院、吃药、甚至瘫在床上。
中国首部聚焦营养食疗的纪录片《了不起的食物》将于5月27日22点在东方卫视“新纪实”时段首播,5月30日21:40在上海都市频道重播,并同步上线看东方APP、腾讯、优酷等平台。该片通过院士专家团队的科学解读和真实案例追踪,揭示了“厨房里的健康”可以如何助力慢性
目前,中国有了新的年龄段划分标准,45岁以下为青年,45~59岁为中年,60~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,75~89岁为老年,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。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较几十年前明显延长,但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,人的寿命虽然延长了,但是生活质
面对疫情,居家防疫物品不可或缺。体温计是身体“小卫士”,能第一时间察觉体温异常。血氧仪更是关键,正常人血氧饱和度需在95%以上,低于93%就得警惕。二者如同“生命预警灯”,为慢性病患者和老人筑牢防线。
五十岁是道分水岭。前些天翻看社区卫生站的体检报告,发现门诊记录里藏着个扎心规律:五十岁后首次确诊慢性病的人数,比四十岁年龄段暴涨三倍。这组数据像根刺,扎得人坐立不安。
近日,多地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上升,新冠病毒新变异株悄然传播,其症状隐匿、传播速度快,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。端午将至,人员流动增加,疫情风险不容忽视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请知悉。
在现代社会,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。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全球约70%的死亡由心脏病、中风、高血压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。
在“健康中国”2030战略深入推进和今年两会热议体重管理和慢性病防治的背景下,中国首部营养食疗纪录片《了不起的食物》将于5月27日在东方卫视首播,并于5月30日在上海都市频道次轮播出,近期在看东方、腾讯、优酷、看东方等网络平台上线。
在拜登患癌的消息传播几天后,美国“让美国再次健康”委员会向总统提报了首份关于美国儿童慢性病问题评估报告,报告中说: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儿童癌症发病率飙升,很多情况下增幅接近50%。”这是否验证了拜登所说的“癌症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”确实如此,拜登没有说假话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(NBC)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等媒体报道,美国白宫当地时间22日公布“让美国再次健康”委员会的首份评估报告,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日在白宫与官员讨论这份新报告,并披露了“惊人”的美国儿童健康数据。
慢性病是指病程长、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,通常需要长期管理。以下整理了九大常见慢性病类型,帮你快速了解每种疾病的特点及日常防护重点。
当热浪席卷而来,持续的高温不仅让人感到身体不适,还可能成为威胁慢性病患者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
如今,慢性病年轻化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,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原本多见于中老年人的疾病,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人身上。这不仅威胁着个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,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,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,采取系
国家卫生健康委昨日(20日)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。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,近期西非、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、东欧、西南欧和西亚部分国家新冠疫情呈上升趋势。
2025年5月20日,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,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率有所上升,但症状呈现“轻症化”趋势,发热比例已降至40%以下,而**腹泻、乏力、头痛、轻微咽干、嗅觉减退**成为新的五大常见症状。